
2025年夏天,一则看似普通的判决书,在城投圈炸开了锅。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裁定:某地城投公司追回融资服务费的诉求——驳回郑州配资网站,合同依旧有效。
这事儿传开后,不少人拍大腿:“现在还真不能随便‘秋后算账’了。”
合同没违法,退费无门
这起案件不复杂。2021年,某城投公司与一家中介签了《融资咨询服务合同》,中介帮忙对接融资,城投后来从一家金融公司拿到2亿元融资,按约定给了20万元服务费。
几年后,城投反悔,理由是“这钱不该给”,因为违反了省里出台的一份指导意见,要求“禁止以咨询费等名义违规支付居间费用”。于是,他们起诉中介要求退钱,连带利息一并算上。
法院怎么看?很简单:
指导意见不是法律。这份意见属于该省政府的内部文件,不具备强制效力,对中介公司没有约束力。
合同没违法。城投没能提供证据证明中介是靠不正当手段签合同,法院认定合同合法有效。
于是,城投败诉,诉求全部被驳回。
这份判决,等于给当前多地城投纷纷追索中介费的潮流泼了盆冷水。

中介灰色生态:愿打愿挨还是利益输送?
城投融资中介的出现,说白了是市场催生出的“润滑剂”。
从债券、银行到信托、融资租赁,城投公司要钱的门道不少,但基层城投往往缺资源、少人脉,金融机构也不愿直接对接。中介就成了桥梁,牵线搭桥,收取“融资服务费”“顾问费”“中介费”等名目繁多的费用。
费用怎么算?要么按年收,要么一次性按融资总额扣,比如融资2亿、收取2%的服务费,就是400万元。金额越大、业务越复杂,费用也水涨船高。
这种交易,表面上看是“你情我愿”。但问题是,一旦服务费过高、合同不透明,极易成为腐败温床。
过去几年,纪检监察机关披露了不少案例——中介公司赚上千万服务费,背后是城投负责人收了“好处”;有的甚至直接在合同中虚增服务费,变相分赃。

比如某地一位融资平台负责人,看到中介收了1200万服务费,觉得自己“出力不讨好”,干脆在合同里加了322万元“辛苦费”装进自己口袋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近两年,城投追索中介费突然多了起来——控成本、防风险、反腐败,三重压力之下,钱必须“往回收”。
追得回吗?不一定
不少地方确实行动了。比如某县成立专班,逐笔分析中介费用,清理不合理融资成本;某省一个信托项目,城投公司要求退回高于当年参考利率的部分费用。
但问题在于——能不能退回来,得看合同有没有问题。
像本文开头那起判例,法院就明确表示:只要合同签得合规合法,城投后来觉得贵、不值、不合规,那也不能成追款理由。
这其实对市场是个信号:合规签订的合同,有效就是有效,不能事后翻脸不认账。

现实中,追索也让融资中介市场变得更谨慎。一些中介在城投领域赚不到钱后,已经转战民企和产业客户。
同时,金融机构也在调整策略。有的地方限定融资成本不得超过6%,但金融机构最低要求是8%,中间2%的利差怎么办?要么施工方“贴息”,要么找其他方式“补缺口”。
尤其到年底,不少地方政府安排城投“临时性拿地”,融资需求爆棚,融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。某市级平台年底拿地预算30亿元,为了凑钱,不得不接受高利率,整体融资成本一下子就被推高了1个点。
降成本的关键:靠政策,不靠追账
为了控制融资成本,地方政府现在更看重政策资金支持。
2025年,专项债用途扩容,开始用于偿还政府拖欠的企业账款,让城投公司松了口气。数据显示,截至9月初,全国已有24个省区披露新增债务限额,总量达4.5万亿元,其中超过八成是专项债。
比如,内蒙古新增地方债650亿元,其中152亿元专项债专门用来还拖欠账款。云南、湖南、陕西等地也发行了千亿级专项债用于清偿企业欠款。
这笔钱,不仅缓解了城投平台的流动性压力,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高成本的融资渠道。
可以预见,未来城投的“降本”之路,靠的不是追着中介要钱,而是靠政策、靠结构调整、靠市场化改革。
写在最后
曾经,融资中介是城投不可或缺的一环;如今,在合规化、降成本、反腐败的背景下,这个行业正经历深刻调整。
“秋后算账”不是不能算,但得看有没有法理依据。想靠法律途径追回当年签字盖章的服务费,并不容易。
对城投公司来说,真正该下功夫的,是规范融资流程,严控成本结构,而不是事后翻旧账。
毕竟郑州配资网站,市场经济讲契约,合同签了,就该认账。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